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主要包含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及离散控制系统分析。课程突出物理概念的阐述,弱化数学推导,强化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MATLAB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形化教学中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控制系统安装、维修及设计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与职业素养。 本课程前修课程为《工程应用数学》、《电工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等。后续课程为《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控制与PLC技术》、《电气控制综合实训》等。
课程目录
-
课程导学
-
模块一 概述
-
模块二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模块三 时域分析法
-
模块四 频率特性法
-
模块五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
课程思政
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大纲
一、课程属性
1.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
2.适用对象:三年制高职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4.课程类型:理论
5.修课方式:必修
6.建议学时:48
7.总学分:3.0
二、课程定位
《自动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包含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频率特性法、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用学生掌握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分析法及离散控制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本课程通过前修课程的学习,将传感器的自动控制理念和电学相关的简单电路知识融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复杂的理论知识变的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前修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直流调速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后续课程为《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同时本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
(2)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自动控制系统中起到的作用;
(3)熟练运用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的常用方法;
(4)掌握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会处理简单的直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故障;
(5)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项目实验。
2.能力目标
(1)能够具备对常用简单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测量与结果的整理的能力;
(2)并简单具备不良系统性能上的改良的能力;
(3)具备对直流调速系统的组装、运行、安装与调试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对待工作和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2)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与要求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 模块 | 单元 | 学习内容 | 教学目标 | 建议学时 | |
1 | 概述 | 概述 | 1.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3.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 | 知识目标 | 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的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的描述。 | 2 |
能力目标 | 能绘制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 |||||
2 |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 1.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2.常见环节和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 | 知识目标 | 掌握常见环节和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 | 2 |
能力目标 | 能快速建立给定系统的微分方程。 | |||||
2.传递函数 | 1.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 2.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动态响应。 | 知识目标 | 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动态响应。 | 2 | ||
能力目标 | 能快速写出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能分析处给定典型环节的动态响应。 | |||||
3.动态结构图 | 1.建立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方法; 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 知识目标 | 掌握建立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方法;掌握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 4 | ||
能力目标 | 能绘制给定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能根据动态结构图求取传递函数。 | |||||
4.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3.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 知识目标 | 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2 | ||
能力目标 | 能快速求取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
3 | 时域分析法 | 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1.典型输入信号; 2.系统的性能指标。 | 知识目标 | 掌握典型输入信号;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定义。 | 2 |
能力目标 | 能灵活应用典型输入信号;会描述系统的性能指标。 | |||||
2.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 1.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2.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 知识目标 | 掌握用时域分析法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 4 | ||
能力目标 | 能快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 |||||
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1.系统稳定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2.劳斯稳定判据; 3.结构不稳定系统的改进措施。 | 知识目标 | 掌握劳斯稳定判据;理解结构不稳定系统的改进措施。 | 2 | ||
能力目标 | 能利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会改进结构不稳定系统。 | |||||
4.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 1.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2. 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 知识目标 | 掌握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 2 | ||
能力目标 | 能求取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 | |||||
5. MATLAB操作及用MATLAB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 1.MATLAB简介; 2.用MATLAB处理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及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 知识目标 | 熟练MATLAB的操作;掌握用MATLAB处理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及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 2 | ||
能力目标 | 能用MATLAB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 | |||||
复习测试一 | 1. 复习所学知识; 2. 测试(45分钟)。 | 知识目标 | 复习回顾之前所学知识。 | 2 | ||
能力目标 | 查缺补漏。 | |||||
4 | 频率特性法 | 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 1.频率特性的定义; 2.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 知识目标 | 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理解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 2 |
能力目标 | 理解频率特性的定义及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 |||||
2.典型环节与系统的频率特性 | 1.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2.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3.根据伯德图确定传递函数。 | 知识目标 | 掌握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掌握根据伯德图确定传递函数的方法。 | 4 | ||
能力目标 | 能绘制出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能根据伯德图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 |||||
3.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稳定性 | 1.开环频率特性和闭环特征式的关系; 2.相角变化量和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 知识目标 | 掌握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 2 | ||
能力目标 | 能利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 |||||
4. MATLAB用于频域分析 | 1.用MATLAB绘制伯德图; 2.用MATLAB绘制奈奎斯特图。 | 知识目标 | 掌握用MATLAB绘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 2 | ||
能力目标 | 能用MATLAB绘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 |||||
5
|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 1.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 1.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 3.采样信号的复现。 |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理解采样信号的复现。 | 2 |
能力目标 | 能绘制离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能描述采样过程与采样信号的复现。 | |||||
2.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 | 1.z变换的定义; 2.求z变换的方法; 3.z变换的基本定理; 4.逆z变换。 | 知识目标 | 掌握z变换的定义及求z变换的方法;掌握z变换的基本定理及逆z变换的方法。 | 2 | ||
能力目标 | 能描述z变换的定义;能求取给定函数的z变换的结果;能对给定函数进行逆z变换。 | |||||
3.离散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 1.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 2.开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3.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 知识目标 | 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 掌握开环系统及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 2 | ||
能力目标 | 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 能求取给定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 |||||
4.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 1.离散系统的动态响应; 2.闭环极点的位置与动态响应的关系。 |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散系统的动态响应的求取;掌握闭环极点的位置与动态响应的关系。 | 2 | ||
能力目标 | 理解闭环极点的位置与动态响应的关系。 | |||||
5.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1.z平面内的稳定条件; 2. z平面和s平面的关系; 3.劳斯稳定判据。 | 知识目标 | 了解z平面内的稳定条件; 理解z平面和s平面的关系;掌握劳斯稳定判据。 | 2 | ||
能力目标 | 能描述z平面内的稳定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 | |||||
复习测试二 | 1.复习所学知识; 2.测试(45分钟)。 | 知识目标 | 回顾复习之前所学知识。 | 2 | ||
能力目标 | 查缺补漏。 | |||||
合 计 | 48 |
五、实施建议
1.教学组织实施建议
(1)授课教师应将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引入行业企业新应用案例,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知识的讲解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并重,无痕融入课程思政,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课程考核建议
(1)课程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为作业、课堂表现、实验、单元测验等。终结性考核形式为考试或考查,考试课程为统一安排的期末考试,考查课程为课内安排的期末考核。
(2)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①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见表2。
表2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序号 | 评价模式 | 考核项目 | 权重 |
1 | 形成性考核 | 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验/实验/线上资源的学习、利用 | 60% |
2 | 终结性考核 | 期末考试 | 40% |
总 计 | 100% |
②形成性考核权重比例见表3
表3 形成性考核权重比例
序号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点 | 权重 |
1 | 单元测验 | 单元测验成绩 | 10% |
2 | 课堂表现(含考勤) | 考勤、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是否玩手机、是否打瞌睡 | 20% |
3 | 课堂作业完成 | 平时作业次数、每次作业完成情况 | 20% |
4 | 实验完成情况 | 实验课考勤、实验内容完成情况、实验室6S管理情况 | 10% |
5 | 线上资源学习、利用情况 | 线上资源学习、线上专业、测验完成、线上讨论参与情况 | 40% |
合计 | 100% |
③终结性考核标准见表4。
表4 终结性考核标准
序号 | 单元 | 考核内容 | 权重 |
1 | 概述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 3% |
2 |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相关概念、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根据动态结构图求传递函数 | 35% |
3 | 时域分析法 | 相关概念、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劳斯稳定判据 | 28% |
4 | 频率特性法 | 相关概念、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应用 | 20% |
5 |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 相关概念、求给定离散函数的z变换、求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 14% |
合 计 | 100% |
3.教材选用
本门课程选用《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作者:黄坚主编,出版社: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第4次印刷)
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课程思政案例;
(2)开发行业企业新应用案例;
(3)利用已经建好的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及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六、其他
制定人:陈玉仙
审核人:周欢喜
制定时间:2019年9月6日